实行新高考的省市只有两种报考模式,即“专业+学校”和“院校+专业组”。
“专业+学校”模式
考生以“专业+学校”为一个报考志愿,进行自主选择,无调剂选项,考生所报的专业一定是自己想上的,最后被录取的专业不可能是自己没有报的,充分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
举例说明:
某考生在河北,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只考虑河北的高校。他最想学的是医学,其次是会计类、金融类专业,如果这些专业都上不了好的学校的话,会考虑师范类专业。河北省最好的医学院校肯定是河北医科大学,所以考生一志愿是“临床医学(本硕连读8年)+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志愿是“口腔医学类+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志愿是“临床医学+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志愿是“口腔医学+河北医科大学”,但是根据往年招生数据来看,以考生的排位报考这四个志愿是很不安全的,极有可能不被录取,接下来就要进行抉择了,他可以选择河北大学的医学部,也可以选择河北经贸大学的经管类专业,还可以选择河北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业。
这在老高考的志愿填报方法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你既然选择冒险报考河北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了,你就得承担万一不被录取,被调剂到这个学校没有人报考的专业的风险。
当然如果你想像原来一样,以学校为导向,我就上河北医科大学,你也可以将你的志愿表里前面的志愿都填写成河北医科大学的专业,如果你的分数够那么你上的一定是河北医科大学,你的专业就是按照你填写的顺序来录取的。
这种志愿填报方法使得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去选择,你可以冲着某个专业报,也可以冲着某个学校报。
“院校+ 专业组”模式
高校在制订招生计划的时候,必须将各个专业的选科要求与专业结合起来,每个专业制定相关的选科要求,选科要求相同的专业组合成为一个“专业组”。考生报考志愿的时候以“院校+专业组”为一个志愿进行填报,考生在“专业组”内,挑选要报考的具体专业(大多数省市是6个专业,上海是4个专业),如果专业数最超过学生可以报考的专业数量,考生须选择是否服从调剂。
说白了,就是还是有调剂。
这种志愿填报方法,个人觉得,甚至是一种倒退,不但无法满足考生的报考需求,甚至会压制考生的选择,尤其是理科生的选择。而且不同省市面临的问题还不一样。
老高考中,虽然有调剂,但是理科生的选择是很充分的。当你选定一个学校以后,第一志愿可以报临床医学专业,第二志愿可以报考计算机专业,第三志愿可以报考金融专业,第四志愿可以报考材料专业,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一旦改成了“院校+专业组”就不能这么报了,在北京、天津、上海这种“6选 3”的市,临床医学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必选物理”,金融学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不提科目要求”,而材料专业的选科要求很有可能是“物理+化学”,这就导致这四个专业不太可能在一个专业组里面。假如考生选择计算机,相当于选择了“必选物理”这个专业组里的所有专业,他的分数如果能够达到这个专业组的别的专业,就会被别的专业录取,而不能被其他他想上的选科要求不是“必选物理”的专业录取。